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组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高三第一期的初轮复习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就一期来本人对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感触做一回顾,敬请领导、同行批评指正。
一、搞好第一轮复习,贵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根据本人所带这届高三文科班76C、77C、78C的学情实况,早在暑期补课前制订了较周密的教学计划。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各班又有十几到几十个艺术、美术、体育专业生,专业训练会耽误大量的复习时间,使得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加吃紧,因此为了提高复习效率,保证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的进度,我针对各班学生不同的学情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案学案,做到有重点有分别地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具体学习要求和任务。根据本届高三历史教学组的复习规划,我们将《中国古代历史》的新课教学与复习合二为一,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每一章都有针对近年高考题型特点和要求的相应的检测训练,做到学以致用,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有机的统一起来;在注重学科内知识系统归纳、综合的同时,随时加强文科综合知识的相关连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第二轮历史专题复习作好铺垫。
二、充分利用课外辅导,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基础薄弱,根本上说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具体的表现为缺乏适合个性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企求将课堂上所介绍的普遍方法都能自动的转变为适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方法,是不明智的,当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是稳步提升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特别注重个体学生在巩固知识和答题方法上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反复讲解答题思路和规律;是特殊性的问题,要及时针对个性特征加强具体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认识掌握好具体的答题规律。
三、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学质效,实现高考目标最大化。质效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追求目标,教学质量的竞争实质是学校整体教学资源整合优势的竞争。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是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潜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规律性,学生对历史学科既感到有兴趣,更觉得难学,正是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关。因此,我们高三历史教学组针对本届高三学情的普遍特点,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学情特点,加强第一轮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共同印制辅导方案和有关训练资料,做到经验共有,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稳步推向高考目标最大化。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与政治、地理教师的交流,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有机地连接,把文科综合题型训练分解到具体的学科知识中,培养学生综合答题能力。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目前,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已将要结束(预计2007年2月底结束),复习的任务仍然很重,尤其是专业生因专业训练和考试耽误了很多时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一大块补救上来,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我有信心有能力一定会找准切实的方案,会把今后的复习工作做好。
高一历史阶段教学小结
新课程走过第一学段了,回顾翻过的一页,有很多感触和反思,现在围绕这一学段有关的教学活动从以下七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小结。
一、教材、教辅使用情况:
1、 教材:采用的是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本教材一改以往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而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 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 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教辅:采用的是中国海洋出版社高中新课标全程学习方略《世纪金榜》该教辅每一单元由单元整体感知、课程标准解读、基础知识梳理、主干网络、要点归纳透析、素能综合训练、情境探究讨论、课外知识拓展八个板块构成,凸显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情况:
1、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由于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且采用模块这一新的编写方式,还出现大量新知识,因而解读及处理难度相当大,故造成课时与教学任务 重的矛盾极为突出,这种状况制约着重“过程与方法”这一新课标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又使所有的探究变得非常空洞而困难,课外探究更显奢侈。所以如 何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如何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2、 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高一年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学生对不少初中本该掌握的常识往往是“茫然无所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当,再加上对历史 科固有的轻视态度,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有困难,不知识怎样记忆史实,再加上政治制度史本身内容的抽象枯燥,也加 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基础知识,采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确保师生共建生态课堂,和谐课堂。
三、问卷情况:
本学段年段进行一次新课程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涉及20个问题,具体的不再一一阐述,总体来说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
四、试卷情况:
第一学段测试由学校备课组命题,试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占54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材料题,占46分,侧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知识迁移、文字表达等能力;第三部分为附加题,占15分,主要检测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试题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五、成绩分布:(不含附加题)
高一(1)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705181910564.973.78.88818
高一(2)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39141410867.16920.79636
高一(3)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17161411964.465.513.89429
高一(4)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11223146271.486.222.49437
高一(5)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高
分最
低
分
5816151813565.56912.19438
六、答题情况:
(一)、选择题平均得40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基础知识没很好地掌握: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由于学生对历史不重视,没去落实掌握,导致失分。
2、对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造成大面积失分:这类知识在课本里还是在课堂上都是很显性的重点,况且在教辅中也做过类似的题目,但在试卷中换了一幅新面孔,换了一种题法,有些学生懵了,不知题目所云,就糊乱选做答。
3、没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不知解读关键词:题目考察的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实质、影响、作用等,学生对题中的关键词不加理会,导致出错。
4、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看题不认真,题干和题枝没看清楚,急于做答。这种本该拿到的分数却造成失分,实为可惜。
(二)、材料题平均得27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不会看材料,更不知从何下手解答。
2、不会结合题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不知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相结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4、答题语言不规范。
七、改进办法:
针对教学任务紧,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今后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教辅中的填空题做好预习工作。
2、课堂上多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出发,设置问题,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学生做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