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每个人都应该梳理过去、筹划未来。此刻,就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技术部工作
工作主要负责技术部工作计划、投诉处理、颜色的色差处理、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环境卫生、客户沟通、安排学习培训时间、货物的配送及技术部的日常工作。
做好4s店和修理厂的服务及推广干磨机是公司技术部的xxxx年度的主要工作,经过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钜俊、永奥的调漆顺利完成。为了解决交车过程中发现的色差问题,我们公司牵手客户板喷组对每个人进行了统一的技术培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案,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安排培训时间、现场操作示范。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响应公司的发展方向“认真贯彻公司三个发展目标”,4s店的发展体系、经销商发展体系、培训体系、树立服务的外在形象。
二、主管工作
技术部主管对我来说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作千头万绪,有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文件批转、培训安排、迎来送往及用车管理等。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配合领导在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贯彻公司有关会议、文件、批示精神。
日常管理工作。WwW.zOnGjIefaNwEn.COM组织落实公司的劳动、人事、员工的考勤控制监督工作;做好员工调配工作;做好技术部的需要产品工具保管、登记。
三、存在的不足
本着“为自己工作”的职业态度,敬业爱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技术部主管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岗位,许多工作我都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第三,向领导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公司和部门及员工间的沟通有待加强
四、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汽车油漆业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
第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真正做好领导的助手;
第三,注重公司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有效形成团结一致、群策群力的氛围。
第四:向领导提供有
五、建议
1. 及时把公司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资料、规章制度传真到各部门、供公司人员学习执行,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公司及本部的情况,真正做到身在外心系企业,条件艰苦也无怨无悔默默奉献。领导在经常到各点进行工作检查指导的同时及时收集了解情况,找员工谈心,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2. 关心员工。安排公司员工进行统一体检的同时结合技术部工作人员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传染病可能性大的实际情况,建议组织安排员工做个“两对半”、注射乙肝疫苗,夏季高温送清凉,对重点困难员工给予补助,并且继续为员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奖金分配上突出重点,兼顾公平,适当平衡内部奖金分配,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领导的关爱。
3. 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优质服务竞赛、评选公司部岗位明星活动、安全月活动、质量月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公司整体关系,使内部凝聚力不断增强,员工精神振奋、爱岗敬业、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同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4. 结合技术部实际情况,明年1月份有计划、分步骤对各驻调色点责任到人、同时重视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这对于扬长避短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将起着重要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员工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技术部的战斗力。
5. 按照公司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保持教育活动。内部严格要求,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教育动员、有任务要求、有教育总结,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达到保先教育之目标、注重加强对公司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6. 着力抓好公司制度、今年结合技术部实际情况、本着对公司负责,对组织负责的原则、 认真做好本身工作,密切同事关系,保持了内部和谐稳定,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应当说xxxx年技术部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为此而感到高兴,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存在的不足。一是存在有个别员工纪律观念淡薄的问题。二是存在个别员工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主动性不够高、服务意识不够好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视,努力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再创辉煌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2012年汽车4S店财务工作总结 本人曾经在一家4s店担任会计工作,虽然时间短但是还是觉得有一些东西值得总结的。该4s店经营某品牌汽车,业务主要有两项:一是该品牌汽车的整车销售;二是提供售后维修和服务业务。由于本人在该店主要是核算售后服务这一部分业务,仅就在工作遇到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该公司售后服务业务包括汽车零配件的销售、维修费用等,由于是一般纳税人所以执行17%增值税率,一般备件的利润率保持在20%左右,备件采购从该品牌汽车的生产厂家处采购,支付17%的进项税额。为了能够减少增值税税额,该公司计划把售后服务业务分离出去,办理一个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执照,按照6%的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纳税,但是本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假设单以备件销售业务为例,本月采购备件1,000件,每件10元,共计10,000元。本月同时销售备件1,000件,每件保持利润率为20%,即售价为12元/件,以上金额均为不含税,通过银行存款结算,现在分别计算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情况下本月所需要支付的增值税额以及会计处理。
一、一般纳税人下
购买时,增值税进项税额=1,000*10*17%=1,700元
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销售时,增值税销项税额=1,000*12*17%=2,040元
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4,0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
本月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2,040-1,700=340元
二、小规模纳税人情况下
购买时支付价款=1,000*10*(1+17%)=11,700元
单价产品成本=11,700/1,000=11.7元/件
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 1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销售时,销售收入=数量*单价=1,000*12=12,000元
应交增值税额=销售收入*售价*6%=1,000*12*6%=720元
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2,72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720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1,700
贷:库存商品 11,700
本月应交纳增值税额为720元
第三,应交增值税额比较
差额比较=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720-340=380元
比例比较=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一般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720/340=2.12
通过以上比较,该4s店将售后服务部门建立小规模纳税人单独核算,在增值税交纳上并不具有优势。
4s店年终工作总结
时间如梭,转眼间XX年已从身边悄然滑过,来ss工作有2年了,我也熟悉并融入了这个职业,回望XX,工作建议如下:
1, 建立更加合理的价格体系。建议所有的配件价格都参照4s店的配件价格,4s店配件价格一定要询问准确,以4s店的配件价格下浮15—20点为我们的配件价格,整理常修车型,常用配件的,做成我们自己的配件价格表,无论单位,个人,原厂件,副厂件统一价格。这样一方面方便做结算单,不会一个配件几个车子,几个单位几种价格。另一方面清晰4s店价格,知已知彼有利于追求利益更大化。
2, 紧抓质量不放松,机修和钣金方面主要要结合返修率,对返修方面要重视起来,为什么要返修?配件本身的质量还是因为员工的疏忽大意造成,整理返修清单每月,都要总结处理。油漆是最直观的,对客户产生的印象也最直观,好与坏很好分辩,现在虽然用了打分制,但效果一般,员工并没有积极重视起来,打的60分和90分有什么区别?该交的车还是交了,只是单子上60与90的区别罢了。还有就是强调明确各班长的责任。现在的班组长好像只修车了,做为班组长不仅修车,还要有更多的责任。如修车后对车辆的质检,有时车多,好多车没有经班组长的手有的是小工或中工修的,修完就直接交车了,班组长根本不检,这样就更容易出质量问题,所以修理完车后,必须要由班组长亲检,检完后,一定要亲自在接车单上签字,才能转单。出现返修,班组长是一定有责任的。
3, 工公工具与值班工具问题。配全一套工公工具与值班工具放在仓库,有仓管统管,像领料一样的领,一样的还,明明白白的。这样就不会等到用工具时到各班组到处找,还找不到。每天值班前清点值班所需工具,抢修时也才会不慌不忙。
4, 整理各班组车辆的进厂里程,在厂里空闲时,主动提醒车主的发动机保养等项目,深挖可利用资源。
5, 要真正让大家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如:从仓库领了一瓶表板蜡或清洗剂,只用了半瓶子,剩下的或当垃圾或之永不再用,反正都不见了。虽然客户付了钱,但这就是浪费。开源节流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6, 要爱惜客户的车辆,不管客户是高档还是底档车,是熟客还是生客,在厂里不放垫子,穿工装上去,然后拼命的死踩油门一路狂飙这都是不对的。
7, 厂容厂貌,厂地卫生还是一天都不能放松的。这是客户对企业最直观的印象呀。
最后想要说的是分组后,工作清晰明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好像员工与员工间,班组各班组间,整个企业间总觉少了什么,是凝聚力,向心力吗?很抽象,但绝对有。
From:https://www.zongjiefanwen.com/Article/gzzj/gerenzongjie/201207/25370.html